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工作 >> 理论学习 >> 正文
宿州学院第三次党代会报告
发布人:  发布日期:2018年11月07日

面向新时代聚焦新使命开启新征程

全面开创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新局面

——在中国共产党宿州学院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陈国龙

20181027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宿州学院第二届委员会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中国共产党宿州学院第三次代表大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迈入由大到强的新阶段、安徽高等教育开启“双一流高水平”的新征程、我校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取得新成就的背景下召开的一次继往开来、引领发展的重要会议。

大会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面向新时代,聚焦新使命,推动内涵发展,提升发展质量,彰显办学特色,全面开创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新局面。

新时代的高等教育发生了深刻变化,高等教育需要面向新时代、赢得新时代、领跑新时代。使命神圣,重任在肩。全校上下务必要居安思危、登高望远,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舍我其谁的使命感,勇于变革,勇于创新,主动担当,积极作为,为全面建成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而努力奋斗。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成就

过去的五年,是学校发展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就的五年。面对改革不断、任务叠加的发展形势,学校党委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员工,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较好完成了第二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十二五”规划完美收官,“十三五”规划顺利实施,顺利通过安徽省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合格验收,成功获批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单位,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审核评估工作有序推进。

五年来,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建筑面积由34万多平米增加到44万多平方米,固定资产由3.7亿多元增加到7亿多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由8000多万元增加到18000多万元,全日制在校生由16000多人增加到17500多人,学校各项事业健康快速发展,为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持。

(一)旗帜鲜明讲政治,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落地生根

学习教育活动扎实开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组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讲重作”专题教育及“讲严立”专题警示教育。创新“两学一做+”工作模式,“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入推进。坚持校院两级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不断增强,师生员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增强。

思想政治工作成效显著。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和“青年学习会”,扎实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进”工作,学校获批“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和课程建设,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和网络思政工作,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获安徽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立项建设。首次设立校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扎实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获批“安徽省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工作先进单位”。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清单,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入推进建立健全基层党建工作制度,扎实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开展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专项治理,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党支部的组织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显著提升。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改进考核办法,实现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评议全覆盖。加强党建理论研究,设立基层党建创新课题95项。努力提高党员发展质量,继续重视在高学历、高职称群体中发展党员。

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加强。落实党管干部原则,完成第四轮处级领导干部聘任工作,干部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实施“党务干部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不断推进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干部队伍建设。完善干部挂职常态化工作机制,选派20名干部到地方挂职锻炼。加强干部管理和监督,落实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发挥审计监督作用,有效促进干部正确履职、规范用权。开展困难党员帮扶活动,落实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制度。

全面从严治党成效显著。严格落实党委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和“一岗双责”,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和省委省政府“三十条”精神,深入落实巡视整改和经济责任审计整改各项工作,扎实开展“小金库”“违规发放津补贴”等专项治理工作,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内部控制不断完善。严格落实“三转”要求,积极践行监督执纪“四种形态”,驰而不息正风肃纪。大力弘扬廉政文化,学校获批为省廉政文化建设示范点。坚持以党风带动政风,政风引领校风,校园政治生态风清气正。

(二)一心一意谋发展,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深入推进

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强化人才培养根本任务和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落实“三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机制,构建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管理与监督体系。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获批省级创业学院。加强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持续推进省级重点学科建设,遴选培育校级重点学科3个,新增交通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14个新专业,专业总数达61个,以工、管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逐步完善。开展“本科专业评估建设年”活动,启动迎接省级专业评估工作。学生在各类学科技能竞赛中获省厅级以上奖项2000余项,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学校2次获全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科研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深化科研体制改革,不断激发科研活力,获批1个国家级科研平台,6个省级科研平台,2个市级科研平台,遴选6个校级科研平台,4个校级创新团队,获批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获批国家基金项目9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64项,项目总经费2693.5万元;出版学术著作、教材110部,收录SCIEI论文415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5项,学校入围2017年安徽省发明专利百强排行榜。

服务社会成效不断呈现创新协同模式,促进产政学研用协同创新,成立派出式“协同创新办公室”与“科技工作站”,协助成立“宿州市博士创新创业产业园”“石墨烯应用技术研究院”等机构平台。与企事业单位合作横向项目228项,到账经费1156万元。持续开展“博士企业行”活动,大力开展非学历继续教育和公益性社会教育。积极开展定点帮扶,顺利完成脱贫攻坚第三方监测评估任务。

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强化。坚持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办学以教师为本,统筹推进教学、管理和服务三支队伍建设。大力实施“高层次人才工程”“博士化工程”“双能素质培养工程”“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程”“国(境)外研修工程”等五项工程,实施“大泽学者”选聘计划,构建较为完善的高层次人才引培工作体系,引进博士及正高职称高层次人才37人,培养博士24人。大力开展教师应用技能培养,“双能素质”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60%。教师在省级青年教学竞赛中屡获佳绩,教学能力持续提升。实施辅导员能力提升计划,辅导员队伍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

文化建设成效显著。持续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三馆一园”作用有效发挥,“三馆”获批为省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基地、省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积极培育创新创业文化,举办创业文化活动近千场次,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3000多场。学校KAB创业俱乐部被全国学联等授予“全国百佳社团”。设立网络文化建设与发展研究中心,加强网络文化建设,获“安徽年度活力校园新媒体”“安徽年度影响力校园新媒体”称号。大力开展文明创建,先后获第十、十一届安徽省文明单位、第一届安徽省教育系统文明单位。

开放办学水平不断提升。强化开放办学意识,积极拓展与美国、英国、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台湾地区17所高校及科研院所交流合作,申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项,通过省教育厅评审并上报教育部审批。实施“国外交流研修计划”,选派教师到美国、新西兰等国家高校访学研修,教师赴国(境)外研修交流学67人次,4位教师获安徽省海外留学人员科技活动立项资助。接待国()外来访团组120多人次,73名学生出国(境)交流学习。

(三)开拓创新增活力,治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实施《宿州学院章程》,深入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不断提高依法办学治校水平。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贯彻落实“三重一大”议事决策制度,建立健全民主管理、民主参与、民主监督体制机制。精心谋划“十三五”发展规划,深入推进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办学定位更加明确,办学思路更加明晰,办学特色更加彰显,学校连续3次获省委综合考核“优秀”等次。

深化综合改革。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三位一体”培养体系。深化科研体制改革,激发释放科研活力。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落实编制周转池制度,开展教师系列高级职称自主评审,完善绩效工资实施方案、领导班子和处级干部考核办法,形成有效激励和约束机制。大力推进后勤社会化,后勤精细化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不断提升。深化内部治理改革,加强内部控制,开展内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监督作用有效发挥。五年来,制修订规章制度600多个,内部治理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内部机构组织规则、议事规则更加健全,治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四)多措并举强保障,条件建设和民生工程成效显著 

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新征建设用地254亩,办学空间进一步拓展。学生公寓、实习实训楼建设完成,体育馆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稳步推进。深入推进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管理服务进一步融合,以校园“一卡通”为核心的“智慧校园”初步成型。

资源配置不断优化。积极争取财政投入和各类政策性资源,基本满足办学需求。开展国有资产清查和专项治理,推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完善依规管理、有序管理的资产管理体制机制,维护了学校资产的安全完整与保值增值。积极构建“节约校园”,获“安徽省节水型示范单位”“第三批创建国家级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称号。

民生工程扎实推进。优先安排人员经费和发展性支出,积极落实国家福利政策,有效保障民生福祉。积极推动西校区21号楼建设,不断改善教职工住房条件。实施“空调进高校工程”,大力推进文明创建,师生员工的学习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完善奖助学金制度体系,增设校长奖学金,实现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资助关爱工作受到省教育厅表彰。重视离退休工作,加强“教工之家”建设,落实好离退休人员福利政策,积极打造“和谐校园”。

同志们,五年来的成绩,离不开省委和省政府、省委教育工委和教育厅的关心支持,离不开宿州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学校历届领导班子打下的坚实基础,离不开全校师生员工的努力拼搏,离不开社会各界和广大校友的鼎力相助,在此,我代表学校党委向所有关心支持学校发展的社会各界、广大校友和全体师生员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二、取得的经验及存在的不足

同志们,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五年来的发展,让我们深深地懂得:

——必须坚持高举旗帜,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办好中国高等教育,要高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此,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只有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才能把握好“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的根本问题,把握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只有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才能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为学校改革发展的具体举措,不断推动学校事业发展取得新的更大成就。

——必须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永葆学校发展不竭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统筹谋划,“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五年来,学校党委团结带领广大师生员工,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确立了新的发展目标,完成了新的发展任务,朝着建成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目标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学校靠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走到今天,也必然要靠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走向未来。

——必须坚持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之路。党的十八大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党的十九大强调要“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内涵式发展”明确了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方向。五年来,学校持续深化内涵建设,坚定办学理念,明晰办学定位,形成了以“建应用专业群、走校地合作路、创文化育人牌”为基本内涵的办学特色,办学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这些探索汇聚了全校上下的集体智慧,是符合我校办学实际的宝贵经验,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深化。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广大师生员工作为根本依靠力量。五年来,学校党委始终不忘办学初心,时刻牢记育人使命,坚持把广大师生员工作为根本依靠力量,把维护和发展好广大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作为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服务广大师生员工发展,不断增强广大师生员工的责任感和荣誉感,汇聚了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强大动力。五年来的实践表明,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广大师生员工的主体地位,才能调动和发挥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凝聚起宿州学院人的意志和力量,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不竭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同志们,成绩属于过去,经验启示未来。与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相比,与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要求相比,与广大教职员工对学校的美好期待相比,学校党的建设与事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平衡不充分的方面,主要是:

——办学实力需要进一步提升。在国家政策和经费支持方面没有优势,办学资源相对短缺。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学科专业建设质量、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科研创新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尤其缺乏高水平学科、高层次人才和高质量成果,学校持续发展、层次提升的任务十分艰巨。

——管理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内部管理体制与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需要不相适应,管理水平与学校的发展规模不相适应。管理重心向二级单位下移还不到位,二级单位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一定制约。

——发展活力需要进一步激发。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不够,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党的建设与事业发展的融合仍有待深化。教学、科研、人事管理等制度改革力度不够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办学视野需要进一步拓展。思想观念尚不能完全适应现代高等教育及社会迅速发展的形势,学习借鉴先进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和办学经验不够积极主动,发展的现代意识和国际视野需要进一步提升和拓展。

我们必须正视问题,看到差距,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弥补发展中的不足,跨越前进中的障碍,全面开创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新局面。

三、学校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奋斗目标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攻坚阶段,高等教育关系重大民生福祉,我们要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五大发展美好安徽的战略高度,准确把握形势,科学谋划未来。

(一)学校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为全面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指明了方向。党的十九大报告鲜明提出,进入新时代,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明确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主线。作为党的基层组织,高校必须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切实履行好管党治党责任,推动党的建设向基层延伸、向业务拓展、向管理融合,使管党治党的思路和举措更加科学、更加严密、更加有效,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提出新要求。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指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已进入提高质量的升级期、变轨超车的机遇期、改革创新的攻坚期,要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些是我们办好一流本科教育,深入推进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基本遵循,我们必须在内涵发展、“双一流”建设、一流本科教育上精准施策、有效发力。

——外部环境变化为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带来新机遇。世界范围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国家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教育在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安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教育强省、文化强省建设持续推进;高等教育发展改革步伐明显加快,一流学科专业与高水平大学建设五年行动计划全面实施,高等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稳步推进。宿州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融合转型、制造业服务化、质量品牌提升、绿色制造、“强基强企强区”等产业转型升级“六大工程”。我们必须抢抓机遇,乘势而上,顺势而为。

(二)未来一个时期的奋斗目标

新形势、新任务、新方位蕴含着新机遇和新动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与担当;建成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是全体宿州学院人的光荣与梦想。为此,我们提出“三步走”战略安排,用十五年左右的时间,全面建成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

——第一步,到升本20周年,一流学科、一流专业建设和一流人才培养成效显著,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初步建成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

——第二步,到升本25周年,办学实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开放办学深度拓展,办学特色更加彰显,基本建成省内一流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

——第三步,到升本30周年,办学实力和水平显著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学校社会影响力、美誉度和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办学特色更加鲜明,全面建成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

四、今后五年发展思路和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是学校全面建成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关键时期,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围绕“四个服务”,突出内涵发展,推进质量提升,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制度创新和条件保障建设为关键,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党的建设为保证,全面开创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新局面,为安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实现宏伟的目标要有清晰的行动部署。今后五年,围绕初步建成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目标,学校确立“12369”发展思路,即紧扣“一个主题”,突出“两个重点”,抓住“三个关键”,实施“六大战略”,落实“九大任务”。

——紧扣“一个主题”即突出内涵发展、推进质量提升。落实“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把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落实到学校工作各方面、各环节,不断提升办学质量。

——突出“两个重点”,即重点建设一流学科专业、培养一流应用型人才。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建设好具有较好办学基础、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学科专业,培育好与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柱产业发展同频共振的学科专业;坚持“以本为本”,落实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富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流应用型人才。

——抓住“三个关键”即抓住人才队伍、制度创新和条件保障三个关键。牢牢抓住人才队伍建设这个牛鼻子,明确目标,制定方案,推动落实。牢牢抓住制度创新这个着力点,加快教学、科研、人事管理等领域体制机制改革步伐。牢牢抓住条件保障建设这个硬实力,不断完善与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相适应的支撑体系。

——实施“六大战略”,即人才强校战略、科研兴校战略、深耕地方战略、开放合作战略、特色发展战略、文化引领战略。实行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更好地引才、聚才、用才、育才,不断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突出科研创新引领和支撑作用,深度融入地方,深入研究地方,紧跟发展需求,主动服务地方。拓展开放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在开放中拓宽视野,在开放中集聚资源,在合作中激发能量,在合作中实现共赢。坚持错位差异化发展,面向需求,扶优扶特。创新文化育人思路,拓展文化育人载体,提升文化育人特色,服务地方文化发展,打造区域性文化传承创新高地。

落实“三步走”战略安排,要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引领,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内涵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把改革创新作为第一动力,紧紧抓住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全面落实“九大任务”。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时代新人

落实根本任务。坚持“四个服务”,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基本规律和应用型人才成长规律。以“四个回归”为基本遵循,聚心聚力人才培养,激励激发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全面落实“十大育人”任务,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坚持根本标准。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优化培养体系。推进理念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鼓励探索改革,优化培养模式和培养体系。遵循“六有”要求,围绕学生,服务学生,引导学生铸就理想信念,锤炼高尚品格,夯实知识基础,提升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才竞争力。

(二)坚持“以本为本”,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果

提升专业建设水平。以专业评估和专业认证为抓手,强化专业内涵建设,完成省级专业评估工作,推进专业认证工作。改造升级传统工科专业,发展适应地方需求的新兴工科专业。加快战略新兴领域专业建设,借鉴新工科建设理念推进经管、文理等专业建设。完善专业预警与动态调整机制,持续优化专业结构。牢固树立品牌意识,着力打造专业特色,若干专业成为省级优势特色专业。

深化课程改革。推进课程教学模式方法和考核评价方式改革,持续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优化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加强校企校地联合开发特色课程和教材建设,提升课程应用性品质。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切实增强学生的获得感。实现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突破。

强化实践育人。推进教学资源向“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延伸,彰显特色、形成品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争取成为创新创业全国实践育人示范基地。大力开展学科技能竞赛,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大力加强成果培育,力争实现国家教学成果奖的突破。

推进协同育人。加强产学研协同育人,深化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加强科教协同育人,鼓励将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设立“大泽讲堂”,提高学术育人质量。加强共享教学资源建设,与省内外高校联合打造若干精品MOOC课程。加强招生、培养、就业协同育人,构建联动机制,吸引优质生源,强化就业服务,不断提高招生就业质量。加大学生校际交流、国际化人才培养,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建立健全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标准,完善教学质量管理与保障体系建设。

(三)强化学科龙头地位,着力提升学科建设水平

实施学科高峰计划。大力推进重点学科建设,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重点支持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学科的高层次人才团队引进、高水平学科平台建设。深化与硕士点高校交流合作,推进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强化学科建设顶层设计,尊重学科差异,推进分类评价。

推动学科分类发展主动对接地方产业链和创新链,找准学科生长点和建设着力点,推进学科建设规划实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等学科重点围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特色农业等领域的重大需求做强;机械制造、材料科学、应用经济学等学科重点围绕先进制造、石墨烯、智慧经济、现代金融等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做优。加强对传统学科、年轻学科的规划。

推进学科交叉升级。扎实推进新工科建设,统筹建设规划,提高建设自觉。实施“人文社科+”计划,让人文社科与其他学科交流互通。加强“双学位”教育,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加强资源整合,创新学科资源共享模式。

(四)推进人才强校,着力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实施人才高地建设计划。大力引进高水平学科领军人才和专业带头人,加强高层次人才在人才梯队建设中的作用。持续推进“高层次人才工程”“博士化工程”“双能素质培养工程”“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程”“国(境)外研修工程”等五项工程,建立健全高层次人才及人才团队引进培养资助体系,力争省部级以上高层次人才团队的引进和培养实现新突破。主动融入地方发展,构建校地人才队伍共建共享机制,努力打造学校人才高地。

推进师资队伍能力提升。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心建设,落实教学能力提升计划,提升课程教学能力。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培训,完善青年教师导师制,指导青年教师做好职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教学、科研骨干动态遴选制度,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示范效应和传帮带作用。强化教师应用能力培养,“双能素质”教师比例达70%以上。深入实施辅导员能力提升计划,提升辅导员队伍质量和水平。关注青年教师发展,激发青年教师活力,为青年教师成长成才提供广阔空间。

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分类管理与评价机制,落实岗位聘期考核制度,加快形成科学考评、竞争择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优化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建立健全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贡献大小为依据的薪酬分配体系。加强管理和教辅队伍建设,完善激励评价机制,充分调动管理和教辅人员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深化产学研合作,着力提升服务地方能力

深化产学研合作建立健全常态化、制度化交流对接机制,推动校地深度合作,不断扩大合作成果。拓展校企合作育人平台建设,推进校企共建产业学院。与行业企业共建研发平台,实现专业与产业融合、教学与生产融合、科研与技术融合。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深化与安徽省应用型高校联盟学校合作,积极开展共建共享。争取主办高规格、高层次学术会议和学科竞赛,加大学术交流,提高学术影响力。

创新科研体制机制。深化科研制度改革,完善经费管理和奖励办法,完善以科研水平和质量为核心的学术评价制度,营造有利于科学研究的政策环境。加大科研平台建设,新增省级以上科研平台2个以上。加强团队建设,培育形成若干特色创新团队。突出“谋、建、用、管”相结合,建立开放共享的公共技术平台,支持重大项目研发,提升仪器设备使用效率。

强化社会服务。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首位产业和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力争在云计算、大数据、现代农业、果蔬加工、新材料等方面取得突破,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重大科技专项,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大力培育高水平科技成果,力争获得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3项以上。深入开展“博士企业行”“三区人才”支持计划、青年教师基层挂职等活动,融入经济建设主战场。整合校内外智库力量,协同校内外智库资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成立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鼓励具有职务科技成果的在职教职工创办科技型企业。积极落实教育扶贫政策,大力开展定点帮扶工作。加强“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工作,鼓励毕业生服务地方、服务基层。

(六)深化国际交流合作,着力提升开放办学水平

拓展国(境)外交流合作。强化国际化办学意识,将国际化战略体现于办学治校的全过程。发挥高校国际交流合作职能,成立国际教育学院,促进学校创新发展。积极申报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拓展与欧美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继续实施教师海外交流访学计划,支持教师海外研修和访学。实施学生留学研修计划,多渠道开展学生长短期出国交流学习项目,提高具有海外学习经历学生比例。积极吸收国(境)外优秀学生来校学习。加大外籍教师聘用力度。鼓励教师参与国际汉语教学。加强中外人文交流,积极传播中华文化。

(七)加强校园建设和民生保障,着力提升师生获得感和满意度

加强校园建设加强资产管理,盘活用好办学资源。积极争取建设用地,不断拓展办学空间。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大学生活动中心、图书馆等项目建设。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全面建成“智慧校园”。加强校园综合治理,积极打造“平安校园”。加强后勤管理规范化、专业化、精细化、信息化建设,积极打造“节约校园”。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创建文明校园。

积极改善民生科学安排人员经费和发展性支出,为民生工程提供保障。改善教职工住房条件,推动东校区教师公寓项目建设。深化绩效工资改革,积极落实福利政策。提升后勤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师生满意度。落实各项学生资助政策,不断拓展资助项目,完善资助体系。加强工会工作,关心关注教职工发展,切实解决教职工重大利益关切,不断增强教职工的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做好离退休工作,使广大离退休职工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八)深化综合改革,着力推进管理服务创新

推进内部治理现代化。以学校章程为基本遵循,深入推进依法办学治校。加强学术委员会、教代会、工代会建设,提高民主管理与决策水平。完善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办法,形成分工科学、运转顺畅的管理架构。健全管理制度,构建协同、精简、高效的运行机制,完善内部监督和风险防控机制。

提高管理服务效能对接高等教育领域“放管服”政策,深化管理机制改革。强化部门服务职能,增强服务意识、责任意识、主动意识,落实目标管理,简化办事程序,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质量。

(九)突出文化引领,着力打造区域性文化传承创新高地

拓展文化育人载体。丰富提升孟二冬纪念馆、赛珍珠纪念馆、革命传统教育馆、大学生创业园的内容和现代化水平。加强文化载体建设,建设皖北文化艺术馆和校赋石等一批文化景点。深入实施“一院一品”文化建设计划,持续优化校园人文环境。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发展中心、名师工作室及辅导员工作室等平台建设,加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

提升文化育人特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盘活用好校内外文化资源,不断巩固提升学校“创文化育人牌”的办学特色。加大“宿州学院大学文化研究中心”建设力度,推出一批有较大影响的文化育人理论成果;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研究和融入教材、融入课堂、融入学生活动工作。增强师生对“三风一训一歌”的文化认同,发挥孟二冬纪念馆、赛珍珠纪念馆、革命传统教育馆、皖北文化艺术馆和大学生创业园等文化育人平台的作用,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

服务地方文化发展。发挥学校人才优势,加强地方文化研究,建设宿州文化研究院,围绕孝文化、运河文化、书画文化、泗州戏文化、奇石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开展研究,为地方文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撑。积极参与地方文化建设,在文化保护、文化传播、文化区域协同、文化惠民、文化品牌塑造、文化市场开拓等方面做出新贡献,促进新时代地方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五、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不断提高党建质量

办好学校的事情,关键在党。实现建成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目标,必须坚定不移加强和改进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必须坚定不移把基层党组织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必须坚定不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为实现学校奋斗目标提供坚强的保证。

(一)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

牢牢把握正确的办学方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积极创建全省、全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示范高校。

切实履行管党治党责任。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切实履行意识形态工作、基层党建工作、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健全校党委、二级党组织、基层党支部工作体系,完善明责、督责、述责、考责、问责党建工作责任落实机制,切实把管党治党政治责任落到实处。

着力提高办学治校能力。发挥党委核心作用,凝心聚力引领发展。加强党委领导班子自身建设,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贯彻民主集中制,落实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和工作制度,切实增强政治能力和政治担当,不断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水平。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和以人为本理念,不断增强统筹协调、总揽全局本领,改革创新、推动发展本领,调查研究、破解难题本领,服务师生、狠抓落实本领。

把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基层。加强二级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规范党组织会议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健全集体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完善决策议事规则,着力推动二级党组织履行政治责任,提升班子议事决策能力和水平。牢固树立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加强对支部工作的指导,推进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强化政治引领,推动工作覆盖,把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基层。

(二)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建水平

突出党的政治建设。自觉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严格落实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定不移把党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把“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体现在岗位上、落实在行动中,不断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

强化思想理论武装。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切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认真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弘扬理论联系实际学风,学思践悟、知行合一。加强统战工作,推动新时代统战工作创新发展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坚持贯彻新时期好干部标准,着力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落实干部能力素质提升计划,加强干部政治历练和实践磨练,加大交流轮岗力度。加强干部日常监督管理,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注重培养、选拔使用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优秀年轻干部。

夯实基层党组织根基。坚定不移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 着力加强党的组织体系建设,不断提高组织工作质量。深入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实施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提升行动,全面推进“党建+”工作,打造党建工作特色品牌,彰显宿州学院的政治品质。深化“五好”党支部创建,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实施基层党建“对标争先”计划,选树一批党建工作标杆学院、样板支部、示范项目。加强民主党派和统战团体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其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作用。

(三)全面从严治党,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加强党的纪律建设。加强纪律教育,强化纪律意识,严格纪律执行。严守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严格按标准、按规矩、按程序办事。严明党的廉政纪律,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严明党的群众纪律、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切实维护师生利益。坚持标本兼治、惩防并举,让全体党员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习惯在受监督与约束的环境下工作和生活。

持续深化作风建设。认真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实施细则,持续加强作风建设。坚持校领导联系服务基层组织等制度,积极回应师生关切。坚决克服“庸懒散”作风,切实解决不愿为、不会为、不敢为问题。完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完善督查督办工作机制,提高办事效能和服务质量。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加强校院两级责任体系建设,强化主体责任,落实“一岗双责”,推动责任压力持续向基层延伸。持续深化“三转”,不断增强党风廉政建设能力。加强廉政教育和警示教育,持续推进校园廉政文化建设。加强党内监督,严格落实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不断深化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督。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严肃执纪审查问责,不断巩固风清气正的校园政治生态。

提高制度治党水平。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加强顶层设计,注重相互衔接,建立健全内容科学、配套完善、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增强制度意识,引导各级领导班子、党员和干部熟知制度、敬畏制度、遵守制度、执行制度。定期开展监督检查,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跟踪问效,完善违反制度的责任追究机制,切实增强制度执行力。

各位代表、同志们!梦想照亮前方,奋进正当其时。一切机遇,唯有在实干中才能抓住;一切难题,唯有在实干中才能破解;一切愿景,唯有在实干中才能实现。让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更加自觉的担当意识、更加有为的精神风貌、更加得力的工作举措,写好新时代宿州学院人的“奋进之笔”!

宿州学院 商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安徽省宿州市汴河中路49号(西区) 安徽省宿州市教育园区(东区)

邮编:234000

技术支持:慧全云